70

阿尔茨海默病的早预防,早发现,早治疗

2025-09-24发布 次浏览

在临床场景中,常可见到老年群体出现记忆衰退、行为异常等表现,如反复询问同一问题、错放日常物品,甚至无法辨认亲属。此类症状并非单纯的“生理性衰老”,多与阿尔茨海默病(Alzheimer's Disease, AD)相关。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,A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。

一、疾病本质:并非“记性差”,而是进行性脑病

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痴呆的首要病因,约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%-70%,其核心特征是大脑内两种异常蛋白质的病理性沉积,进而引发神经元损伤与脑功能衰退:

1. β-淀粉样蛋白(Aβ)沉积:在神经元胞外形成淀粉样斑块,阻断细胞间信号传递,破坏突触功能;

2. Tau蛋白异常磷酸化:在神经元胞内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,阻碍细胞内营养物质运输,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。

上述病理改变最早发生于海马体(大脑记忆中枢),随疾病进展逐渐扩散至额叶、颞叶等区域,引发全脑萎缩,造成认知功能、行为能力的永久性丧失。

 

二、早期识别:十大警示信号,避免误诊为“衰老”

AD早期症状易与正常老化混淆,临床需重点关注以下十大典型表现,出现2项及以上时,应及时转诊至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进行专业评估:

1. 近期记忆减退影响日常生活: 如忘记刚完成的事、反复询问已解答的问题;

2. 计划与解决问题能力下降: 如无法制定简单购物清单、难以处理日常账单;

3. 无法完成熟悉任务: 如不会使用常用家电、忘记穿衣顺序;

4. 时间与地点定向障碍: 如不清楚当前日期、在常去的场所迷路;

5. 视觉空间功能异常:  如阅读困难、判断距离失误(如上下楼梯时踩空);

6. 语言表达或书写障碍: 如词汇匮乏、无法准确命名常见物品(如“桌子”说成“放东西的”);

7. 错放物品且无法回忆: 如将手机放入冰箱、钥匙藏入衣柜后无法找回;

8. 判断力衰退:  如轻信虚假宣传、忽视个人卫生(如长期不洗澡);

9. 主动退出社交与工作:  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,不愿与人交流;

10. 情绪与性格显著改变: 出现焦虑、抑郁、多疑、暴躁等异常情绪。

 

三、风险因素:区分可控与不可控,明确干预重点

(一)不可控因素

 年龄:最核心风险因素,65岁后患病风险每5年增加1倍,85岁以上人群风险超30%;

 遗传因素:一级亲属(父母、兄弟姐妹)患病者,自身风险显著升高;

 载脂蛋白E(APOE)ε4基因型:该基因型为AD易感基因,携带个体风险增加,但并非必然患病。

(二)可控因素(与心脑血管健康高度相关)

慢性疾病:高血压、高胆固醇血症、2型糖尿病、肥胖;

不良生活习惯:缺乏运动、吸烟、过量饮酒(每日酒精摄入超20g)、高糖高脂饮食;

脑外伤史:中度及以上脑外伤(如车祸导致的脑挫伤)或反复轻度脑外伤;

认知与社交闲置:长期缺乏学习、思考及社交活动。

 

四、干预策略:药物与非药物结合,兼顾患者与照护者

目前AD无法根治,但规范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,核心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:

(一)药物治疗

1. 对症治疗药物:

胆碱酯酶抑制剂(如多奈哌齐、卡巴拉汀):改善胆碱能神经传递,缓解记忆减退、语言障碍等症状;

NMDA受体拮抗剂(如美金刚):调节谷氨酸能神经通路,减轻中重度患者的行为异常与认知损害。

2. 疾病修饰治疗药物:

抗Aβ单克隆抗体(如Aducanumab、Lecanemab):通过清除脑内淀粉样斑块,延缓病理进展,适用于早期AD患者,但其长期疗效与安全性仍需更大样本临床研究验证。

(二)非药物干预(贯穿疾病全程,效果明确)

认知刺激:  怀旧疗法(通过老照片、旧物唤起记忆)、益智训练(如拼图、数字游戏);

规律运动:  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太极拳),可促进脑血流,增加神经生长因子分泌;

饮食干预:  推荐MIND饮食(结合地中海饮食与DASH饮食特点,富含绿叶菜、浆果、坚果、深海鱼);

社交活动: 鼓励参与社区聚会、家庭互动,避免孤独与隔离。

(三)照护者支持

AD照护周期长、强度大,照护者易出现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需重点关注:

专业培训:通过医院或公益组织学习照护技巧(如应对患者情绪爆发、协助进食穿衣);

社会支持:加入患者家属互助团体,获取情感与经验支持;

自我关怀:合理分配时间,保证充足休息,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。

 

五、预防策略:从“治已病”到“治未病”

AD预防需贯穿全生命周期,核心在于建立健康生活方式,降低可控风险:

 1. 控基础病: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(如血压<140/90mmHg,空腹血糖<7.0mmol/L);

 2. 终身学习:保持好奇心,学习新技能(如使用智能设备、学习外语),构建“认知储备”;

 3. 健康饮食:减少高盐、高糖、高脂食物摄入,增加全谷物、优质蛋白、不饱和脂肪酸摄入;

 4. 保障睡眠:每日睡眠7-8小时,避免熬夜,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代谢废物(如Aβ)清除;

 5. 积极社交:主动与家人、朋友沟通,参与志愿活动、兴趣小组,维持良好社会关系。


  阿尔茨海默病虽会侵蚀记忆与认知,但无法剥夺患者被关爱与尊重的权利。当前,随着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与干预手段的丰富,早期识别、规范治疗已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。全社会需形成“科学认知、主动预防、人文照护”的共识,为AD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支持,让医学进步与人文关怀共同守护大脑健康。


作者:徐宏

编辑:杜乔乔

初审:张瀚文  审核:邓金林、赵峻

上一篇:不是“健忘”,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5个信号


下一篇:没有了